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习近平政绩观的价值意蕴

    赵红灿;

    政绩观作为衡量从政者在履职过程中价值取向与实践效能的核心标尺,集中体现从政者的为政之德、从政之道、施政之要。习近平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本质属性,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执政”的历史逻辑,深刻回应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需求。这一论述以“政绩为谁而树”为价值原点,强调“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以“树什么样的政绩”为核心目标,锚定高质量发展导向;以“靠什么树政绩”为方法路径,弘扬钉钉子精神与求真务实作风的辩证统一,构建了一个“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准则、务实担当的使命精神三者相统一的价值追求,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创造经得起人民、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提供了价值指引。

    2025年04期 v.62;No.286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 阶级理论的发展与生产方式演进的解释——对分析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批判与重构

    张敏;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劳资关系的变化与“中间阶级”的兴起引发了西方学者对阶级理论的革新。其中,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是最具代表性的流派,它试图从微观的社会分析出发提供一个能够有效解释“中间阶级”问题的一般性框架。不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所使用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局限性,导致其忽视了宏观的资本积累运动这一根本性的结构力量,因而在阶级理论上丧失了对政治社会变革与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洞察力和解释力。以经典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或可从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两个层次上修正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生产方式层次上资本积累的矛盾运动为阶级间的不同剥削机制提供了宏观的社会基础,而资本积累运动在社会形态层次上所展现出的时空分布状况则形成了不同剥削机制之间的叠加组合,从而产生了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特征的“阶级位置”;通过对阶级位置变化趋势的观察和判断,或许能找到一种解释生产方式之演进发展的多阶级过渡理论。

    2025年04期 v.62;No.286 14-3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发展研究

  • 外包模式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典型事实、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

    张杰;张晓亮;

    本文在归纳和提炼中国情境下企业不同创新外包模式典型事实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现实背景的局部产业均衡模型,以解释企业内部创新投入和创新外包活动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利用中国独特的具有广泛覆盖性的微观企业数据,得到重要经验发现:从企业境外机构、国内科研机构和国内高等院校这三种创新外包模式来看,企业内部创新投入和创新外包活动之间存在稳定的互补性关系;在引入企业所处行业内创新差距分布状态信息的前提下,企业内部创新投入和创新外包活动之间的互补性关系在不同创新差距分布区间中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机制检验结果揭示,处于不同创新差距水平分布状态的企业,对不同创新外包模式存在明确的偏好次序逻辑,具体表现为企业创新外包活动对内部创新投入的贡献作用存在的次序逻辑是:境外机构〉国内高等院校〉国内科研机构。相反,企业内部创新投入对创新外包活动的拉动作用存在的次序逻辑是:国内高等院校〉国内科研机构〉境外机构。这些经验证据可归纳为创新落后企业或小规模企业中内部创新投入和创新外包活动之间存在的“强互补性效应”、企业创新外包活动的“深度接触式的反哺效应”以及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最优创新差距”等理论假说。

    2025年04期 v.62;No.286 32-54+16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7K]
  • 工业机器人使用对国际价值转移的影响: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任力;王亮杰;

    本文基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结合国际价值转移概念,阐明了生产技术水平差异与国际价值转移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61个国家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于国际价值转移的影响机制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明显提高了本国国际价值转移率,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使用可以通过提高一国劳动复杂程度和贸易竞争优势来提升本国国际价值转移率。异质性分析进一步发现,发展中国家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于国际价值转移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工业机器人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各国生产技术差异导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2025年04期 v.62;No.286 55-72+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 饮食文化相似度对人口跨城市流动的影响——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实证分析

    刘书锴;陈茁;郭未;

    饮食不仅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更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文化实践。饮食文化对流动人口的重要意义已被广泛证实,但其是否影响人口流动的去向尚未被充分讨论。研究利用餐饮类兴趣点(POI)数据量化城市之间的饮食文化相似程度,使用百度迁徙数据衡量流出地到流入地的人口流动水平。结果表明,饮食文化显著影响人口流向,即人们更倾向于去往饮食文化相似的城市。进一步研究发现,饮食文化相似度对人口流动的促进作用在“关系文化”盛行的城市或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城市更加突出。研究提供了一种从宏观层面量化和比较饮食文化的方法,强调了文化因素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2025年04期 v.62;No.286 73-84+16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治理研究

  • 村治基础性资源配置体制的变迁与优化

    肖唐镖;

    对于治理领域而言,“资源”与“资源配置体制”具有理论研究与经验实践的双重价值。主要应用于乡村维持和发展的资源是“基础性资源”,而用于乡村进一步提升和繁荣的资源是“发展性资源”,前者为乡村建设与治理提供了最为基础且必要的资源支持。资源配置机制可分为“行政协调”与“市场协调”两类,且两类机制内部均各有其差异化的亚机制。当前,尽管政府持续实施“资源下乡”政策,但由于其运行机制的缺失,难以为乡村治理供给充实的基础性资源。当今乡村之所以基础性资源普遍不足,与缺失有效的资源供给机制有关。这正是乡村“弱治理”格局未能改观的重要缘由。从中西部地区若干“落后村庄”10余年的善治转型实践来看,其实质性改革在于村内外资源的开放、自由与平等流动及民主治理体系的建设:向农民和农村开放平等与自由权利,尊重并确认农民的土地、房产等资源的所有权、开发权与交易权,借此带动多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同时,在村里,以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多元参与而非村干部为决策主体,议决村内包括资源配置等重大事务。换言之,以平等、自由和民主原则处理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安排资源在村内的分配,这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进而为乡村建设与治理提供强有力的资源基础。这为基础性资源配置的改革优化提供了宝贵的政策启示:应当积极推进基础性资源配置体制的完善和改革,迈向以法治规制的市场机制为主导及其与以代表—协商为基础的权力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体制。一方面,向农民、农村开放平等自由权利,切实放开、放活城乡社会,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性作用,促进和实现各类资源的高效、自由与公平流动;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进程,发挥民主在资源配置中的协调功能。这是一种经济—政治体制,即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同时以民主法治约束行政权力、规范市场机制。如此,方能有效推动城乡中国的融合发展和现代化。

    2025年04期 v.62;No.286 85-96+162-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打造项目”:基层政府经营行为的行动逻辑分析

    叶娟丽;宋佳琳;

    基层政府行为的“经营”取向已经从早期的市场经济逻辑转变为行政逻辑甚至政治逻辑。以行政手段推动项目经营、通过打造项目获取政绩资本与经济资源,已成为一些基层政府的选择。基于湖北省G乡花园文旅项目的调查发现,该乡政府的项目经营是通过“将项目泛政治化”而具体实现的。通过将社会资本泛政治化、符号打造泛政治化和空间利用泛政治化,乡政府分别实现了基于社会关系与资源的合作性经营、借助符号代表与认同的激励性经营、接待与检查工作中的运动式经营。然而,“将项目泛政治化”的结果是乡村经营项目的“去市场化”以及乡村建设项目的“去社会化”,最终导致乡村振兴项目的“弱产出”。当前基层政府经营行为的这种新取向反映出其功利与自保的特性,在近期可能会带来绩效,但从长远看,对于乡村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具有一些负面影响,需要调整。

    2025年04期 v.62;No.286 97-10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法治研究

  • 以目标约束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法——德国《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及其启示

    方小敏;

    在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德国,宏观经济调控因其为实现特定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而对市场经济秩序进行统一公力修正的本质,与德国《基本法》蕴含和确认的市场经济秩序及其民主国家原则、法治国家原则、联邦制国家原则存在冲突。通过修订《基本法》和制定《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德国授予联邦政府概括性的宏观调控权,同时也对宏观调控权及其行使提供了体系性、目的性、工具性、程序性的限制。以目标约束为核心,宪法、宏观调控基础法和单行法共同构筑起德国宏观调控法律体系,借由调控决策者自我约束、多方利益代表合作督促和司法机关监督保障,服务于清晰准确地界定宏观调控的权限范围,确保作为特例存在的宏观经济政策融入社会市场经济法秩序体系中,在社会市场经济框架下促进国民经济均衡稳定可持续发展。这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构建体现中国自主话语的宏观调控法提供了有益启示。

    2025年04期 v.62;No.286 109-122+163-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 欧盟反垄断法中的“单一经济实体”规则研究

    洪莹莹;

    在上海上药和葡萄糖酸钙等原料药垄断案件中,反垄断执法机关将形式上独立的多家法人企业基于股权控制、人员任职、业务关联和财务联系等因素视为一个行为主体,这被认为是借鉴了欧盟反垄断法中的“单一经济实体”规则。该规则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对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企业集团竞争法适用问题的现实回应。欧盟判例法表明,认定“单一经济实体”的标准包括子公司的非自主性和母公司的决定性影响,二者等效且可以相互替代。中国在借鉴相关经验时应反思该规则与“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关系,把握认定标准中的核心“控制”要素,探寻将“单一经济实体”与现行法融合的解释论路径。

    2025年04期 v.62;No.286 12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思想史研究

  • 论唐宋转型视野下的韵

    李昌舒;徐珺;

    唐宋转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美学而言,韵是其中的一个基本范畴。韵首先是人格意义上的,与北宋士人心态的转变具有密切关系。较之于唐人的开放、浪漫,宋人转向内敛、平淡,在历经各种坎坷之后,他们从兼济转向独善。独善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道德修养,二是文艺审美。二者都注重以理性为基础,从而形成不露锋芒、温润含蓄的风格。北宋士人集文人、学者与官员多重身份于一体,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各种挫折时,能够平静、理性地思考,在审美中获得超越当下纷扰、动荡的宁静与从容。这种尚“意”的风格形成了北宋审美“有余”的特点,这就是韵。韵的主要特点有和、远、淡。这与北宋士人的“文—官”双重身份有关,他们既不能断然而去、舍弃官场,又渴望文人的率性自由。因此,韵的特点是:既和光同尘,又超越玄远;既淡,又浓,将浓烈的思想、情感融入平淡的表达中。北宋之韵不仅是对此前中国美学的继承与发展,更奠定、开创了此后中国美学的诸多范式。

    2025年04期 v.62;No.286 135-145+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走出“二重证据法”:当代考古学理论的视角

    张萌;

    “二重证据法”自王国维提出以来,已成为古史重建最重要的一条路径。然而从当代考古学理论的视角来看,“二重证据法”作为推理方法的内在逻辑存在很大的问题,文献资料与考古材料之间并非比附的关系,而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应该将文献视为问题的来源,对史料与考古材料开展实证科学研究时需要运用“假说—检验”法。文献虽然为探索人类历史提供了精细信息,但只有与民族志结合进行跨文化比较时才具备均变论的意义,成为解释考古材料的可靠工具。同时,研究者应该意识到文本与考古材料复杂的形成过程,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历史轨迹时,需要将宏观进程与微观实践结合到一起,实现历史学与考古学的深度融合。总而言之,只有在当代考古学的理论框架内,积极开展科学方法论建构,我们才能真正走出“二重证据法”,摆脱经验主义认识论的束缚。

    2025年04期 v.62;No.286 14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